安徽自考365

您好,欢迎访问安徽自考365,自考助学正在接受报名。

安徽自考09073唐诗研究(考前120题【上】)

2023-10-29 21:56分类: 汉语言文学(本科)真题 阅读:

自考唐诗研究真题

第一章 唐诗对时代的反映及其所表现的生活美与精神美

一、单选题

1.“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出自(

A.《漫成五章》 B.《唐诗品汇》 C.《钱注杜诗》 D.《义门读书记》

2.诗史研究上的唐宋诗之争,尽管意见歧出,但唐诗以( )胜,宋诗以意理胜,却已大致得到公认。

A.情韵 B.笔力 C.意象 D.气韵

3.“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反映了(

A.旅食京华的辛酸 B.游子恋母的心情 C.告老回乡的感慨 D.科场获胜后的狂态

4.“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出自(

A.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B.李贺《南园》其五

C.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D.王湾《次北固山下》

5.“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

A.《嘲鲁儒》 B.《符读书城南》 C.《南陵别儿童入京》 D.《金陵酒肆留别》

6.中国古典诗歌以( )为主。

A.叙事诗 B.抒情诗 C.边塞诗 D.咏史诗

7.“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出自(

A.王翰《凉州词》 B.杜甫《悲陈陶》 C.王昌龄《从军行》 D.韩愈《送灵师》

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出自(

A.杜牧《郡斋独酌》 B.李贺《雁门太守行》 C.李商隐《夜雨寄北》 D.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二、多选题

9.唐诗最习见的题材包括(

A.时事 B.政治 C.边疆

D.市井 E.民间的欢乐与痛苦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漫成五章》其二)晚唐诗人李商隐曾这样高度评价李白和杜甫。

2.答案:A

解析:诗史研究上的唐宋诗之争,尽管意见歧出,但唐诗以情韵胜,宋诗以意理胜,却已大致得到公认。

3.答案:A

解析:唐诗具体地、细致地反映了唐代各种类型人物精神生活的各个侧面,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那种旅食京华的辛酸。

4.答案:A

解析:“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语气很谦逊,但要效法稷契的用世之志却表现得非常坚决。

5.答案:C

解析:李白得到玄宗召他进京的诏命时,在诗中毫不掩饰自己的狂喜:“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宋人批评他浅薄。

6.答案:B

解析:唐诗反映了唐代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诗为主,从主导方面看,它是主体情感的表现,而不是对周遭世界的再现。

7.答案:B

解析:杜甫《悲陈陶》:“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8.答案:C

解析: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写自己在巴山夜雨中体验着作客他乡的滋味,显然带着悲感。但诗人在寂寞中生出了幻想:“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9.答案:ABCDE

解析:时事、政治、边疆、市井、民间的欢乐与痛苦、征夫思妇的哀怨与忧伤是唐诗最习见的题材。

 

第二章 地域、民族和唐诗刚健的特质

一、单选题

10.“楚谣汉风,既非一骨”,“河外江南,颇为异法”,出自(

A.钟嵘《诗品》 B.江淹《杂体诗序》 C.颜之推《颜氏家训》 D.潘德舆《养一斋诗话》

11.“江汉英灵,燕赵奇俊,并该天网之中,俱为大国之宝”,出自(

A.李东阳《麓堂诗话》 B.司马光《资治通鉴》

C.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D.沈德潜《古诗源·例言》

12.“汉魏西晋皆北方之诗,唐之盛时,称作家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出自(

A.《河岳英灵集》 B.李东阳《麓堂诗话》

C.朱熹《朱子语类》 D.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13.隋唐文化诞生之前,( )的活动,曾给中国中古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

A.少数民族 B.汉族 C.匈奴 D.龟兹

14.《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是(

A.陈振孙 B.高仲武 C. D.计有功

————答案&解析————

10.答案:B

解析:梁代江淹指出:“楚谣汉风,既非一骨”,“河外江南,颇为异法”(《杂体诗序》)。

11.答案:C

解析:隋代文学像是给南北文学融合做了某种预演:“江汉英灵,燕赵奇俊,并该天网之中,俱为大国之宝。”(魏征《隋书·文学传序》)

12.答案:B

解析:明代李东阳说:“汉魏西晋皆北方之诗,唐之盛时,称作家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麓堂诗话》)

13.答案:A

解析:隋唐文化诞生之前,少数民族的活动,曾给中国中古社会注入新的生命力。隋唐时期是一个更为崭新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时期。

14.答案:C

解析:殷选诗,标举风骨。他在《河岳英灵集》的序、论以及对众多诗人的评论中,反复用了“风骨”、“气骨”、“气质”以及“骨鲠有气魄”、“语奇体峻”一类评语。

 

第三章 初唐诗坛的建设与期待

一、单选题

15.《唐诗品汇》的编者是(

A. B.辛文房 C.胡应麟 D.计有功

16.元代( )的《唐音》,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

A.杨士弘 B.马致远 C.王冕 D.倪瓒

17.宋代起,开始给唐诗划分阶段。影响最大的是(

A.四分法 B.三分法 C.二分法 D.分期法

18.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是他们所强调的(

A.兴象 B.气韵 C.风骨 D.气魄

19.下列属于初唐时期正面提倡“兴寄”、“风骨”的诗人是(

A.杜甫 B.李白 C.上官仪 D.陈子昂

20.由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 )、在朝与在野等因素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

A.才华 B.门第 C.气质 D.风貌

二、简答题

21.请简述上官仪的诗歌特点。

22.请简述王维与佛教的关系。

23.请简述初唐四杰的主要历史贡献。

三、论述题

24.论述宫廷诗的发展阶段状况。

25.论述四分法的形成过程及优点。

————答案&解析————

15.答案:A

解析:明代高引严羽《沧浪诗话》之说,沿杨士弘《唐音》的途径进一步扩展,编成《唐诗品汇》。

16.答案:A

解析: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始音是四杰,正音于古、律、绝个体中依世次编排。又在卷首将 162 位诗人划分为“初、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

17.答案:A

解析:宋代起,开始给唐诗划分阶段。影响最大的是把唐诗分为:初、盛、中、晚的四分法。

18.答案:C

解析:四杰和陈子昂在诗史演进中对宫廷诗的补救,最重要的是他们所强调的风骨。贞观朝诗人,并没有注意到风骨,多以颂美为旨归,致力于描写型的外在铺陈,体貌骨架中缺乏强劲的生气灌注,虽宏整壮大,艺术力量却不足。

19.答案:D

解析:陈子昂高倡风骨,作品亦以此为突出特征,但陈诗的艺术感染力并不强。陈子昂《感遇》一类作品似乎主要凭兴寄显其风骨。兴寄可以偏于理性,与性情的自然流露和表现不一定相同。

20.答案:B

解析:由初唐到盛唐,对诗人性情起制约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由诗人门第出身、在朝与在野等因素所标志的身份地位的变化。

21.答案:(1)受南朝文化的熏陶和宫体诗的影响,形成了“文并绮艳”的风格;

(2)擅五言,格律工整,内容多为应制奉命之作,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形式上追求程式化;

(3)语言上,词藻华丽,绮错婉媚。

22.答案:(1)王维是唐代诗人中,受佛教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

(2)他生前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有“诗佛”称号;

(3)王维崇尚佛教,有家世渊源,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道光禅师,曾从其学佛十年;

(4)就王维诗歌与佛教关系而言,可以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佛理的诗。直接表现佛理的诗,有描绘佛寺诗和称颂禅师诗,间接表现佛理的诗指佛理于山水风光之中的禅意诗。

23.答案:(1)推进了五言律诗的成熟;

(2)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初唐体”;

(3)以歌行入骈赋,以骈赋入歌行,是“四杰”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实现诗体革新的一个重大贡献。

24.答案:(1)第一阶段:唐初时期的贞观诗坛,围绕在李世民周围,如虞世南等

特点:多君臣唱和、应制奉答、宴饮赋咏之作, 内容多以歌功颂德、写景、咏物为主。形式典雅绮丽、雍容平和(或雍容、宏大、整肃)。

(2)第二阶段:高宗朝前期以上官仪为代表的“龙朔变体”。

特点:颂体式的铺排减弱了,体格不如贞观时宏整,质地纤弱,藻饰相对地更显突出,风格“绮错婉媚”;讲究词藻能稍事融化,其诗增强了动词在句中的作用,喜用迭字,比贞观时的宫廷诗显得流畅;在对仗和格律上的建设,是徐陵、庾信之后的一轮重要推进;上官仪诗还有注意营造意境且语言省净的一种。

(3)第三阶段:高宗后期和武后时,代表是 四友”“沈宋”等人。

成就:律体定型;把追求辞藻之美,引向自然流丽的方向;在篇章结构上,由平板滞重稍趋灵动自如;

特点:语言格律、布局谋篇上,都有了可以写出高档次诗篇的准备。

25.答案:

(1)建立过程

北宋杨时,在论诗歌发展时指出:“诗自《河梁》之后,诗之变至唐而止。元和之诗极盛。诗有盛唐、中唐、晚唐。五代陋矣。

南宋严羽提到诗体有唐初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 ;实际上揭示了唐诗发展各个阶段的不同,不过提法上还不够明确。

元代杨士弘的《唐音》,分唐诗为始音、正音和遗响。始音是四杰,正音于古、律、绝个体中依世次编排。又在卷首将 162 位诗人划分为“初、盛唐诗人”、“中唐诗人”、“晚唐诗人”。

明代高编成《唐诗品汇》,将时代先后、艺术风格、诗体三者结合加以排列,标志着四分法的正式形成。

(2)四分法的优点:

能揭示唐诗从端正方向到繁荣、发展、消歇的过程。

能适当照顾到作家群的自然出现和消失,反映唐诗各个发展风貌的不同。

不嫌过简或过繁。

第四章 盛唐气象

一、名词解释题

26.盛唐气象

二、简答题

27.论述具有“盛唐气象”的诗。

28.自开元至大历前,在诗史上成为盛唐,为什么冠之以“盛唐”的称谓?

29.严羽“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殷风骨声律兼备”两种提法的差异。

三、论述题

30.请论述张九龄在唐诗发展中的地位。

31.请论述李白怨怼诗如何表现盛唐时代的精神面貌。

————答案&解析————

26.答案:“盛唐气象”指的是诗歌风貌,具体即指诗歌“笔力雄壮,气象浑厚”,与内容上是否直接歌颂国家之盛,歌颂文治武功,乃至粉饰太平,本不是一回事。

27.答案:(1)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可以分为两类。

(2)一类是感动激发,希望趁时而起,建立功业。

(3)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发出的怨怼之词。

(4)感激与怨怼看似相反,但实际上联系非常紧。感激而望成就功业,遇挫即成怨怼。所以在具体作品中,两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5)感激与怨怼,盛唐人所注入的情感都是非常充沛的。有关作品,在风貌上往往都具有“笔力雄壮,气象浑厚”的特点。

28.答案:(1)这里的“盛”并不等同于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盛”,主要是就诗歌创作而言。

(2)这种“盛”也不是与作家作品数量成机械对应关系,主要是表现在诗歌的质量和诗歌的韵度风貌上。

(3)盛唐诗以整体水平之高显示了它在诗史上的重要位置。盛唐诗人存诗不一定很多,但盛唐人笔下,空洞无物、粗滥鄙陋的诗确实很少,诗人的诗名很高。诗人有,王之涣、张旭、王维、孟浩然等等。

(4)盛唐诗坛犹如春天的百花园,各类花卉,万紫千红,各有其美好的姿态与诱人的芬芳。

从题材看,题材广泛。除政治诗、边塞诗、山水诗外,其他如友情、送别、行旅、宫(闺)怨、咏史、咏物、登临、怀古、访隐等等,均有题咏。

就艺术看,著名诗人,各有自己的精到独诣。高《唐诗品汇总序》云:“李翰林之飘逸,杜工部之沉郁,孟襄阳之清雅,王右丞之精致,储光羲之真率,王昌龄之声俊,高适、岑参之悲壮,李颀、常建之超凡,此盛唐之盛也。”

29.答案:(1)角度不同:严羽是站在将盛唐诗歌与其他时代之诗进行比较的角度上,揭示其独特艺术风貌;是站在盛唐人的角度上,估价当代诗歌在对前代文学遗产进行继承革新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2)着眼点不同:严羽“雄壮浑厚”,着重揭示盛唐统一的艺术风貌;殷的“风骨声律兼备”,主要着眼于两种成分的融合。

(3)“风骨声律兼备”可以用来衡量诗歌的艺术水平和层次,但不一定是指一个时代的特征。

(4)殷还提出了“风骨”和“兴象”,“风骨”为情辞劲健,“兴象”为情与景毫不着意地相融且时带比兴意味。兴象与风骨结合,给人的艺术感受与严羽所云的“雄壮浑厚”是比较一致的。

30.答案:(1)张九龄是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尤其是他的五言古诗,在唐诗发展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

(2)最早从太平盛世的光圈走出来、并最早表现诗歌正视现实的诗风趋势的主要诗人是张九龄;

(3)张九龄是贤相,同时也是文坛大家,具有很高的声誉;

(4)张九龄的组诗《感遇》诗,既表明了诗人清高超脱的政治态度,也体现了诗风转变的最初趋势。对后来的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形成的面向山林田园、清高冲淡诗风具有一定的开创贡献。

31.答案:(1)具有盛唐气象的诗分为两类:一类是感动激发,趁时而起,建功立业;一类是理想与现实矛盾,针对自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和社会上的不平现象发出怨怼之词。

(2)李白的怨怼,不是哀怨,不是低沉软弱,而是带有巨大的气势和力量,不是和空虚无聊结合在一起,而是和有才得不到发挥密切相关。李白的《将进酒》等诗篇,那种雷霆般的愤怒情绪,它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宏大的社会培养起人的信心和理想。而由于封建制度的根本弱点,使他深感黑暗势力强大,前途障碍重重,因而愤怒地发出巨大的吼声。

(3)盛唐诗人的怨怼之作,诗人的自我形象或诗中的人物形象,往往突出表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意气。《将进酒》中诗人的情感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奔腾激荡,爆发的时候要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同销万古愁”,这类诗虽然表现理想不能实现以及生活不能自由称意的怨怼,却格力遒劲,意气喷涌。

(4)盛唐诗人的怨怼,包含着对诗人与时代社会的冲突。但李白要求的不是简单地仕途出身,不是薄禄微官问题,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是要做姜尚、管仲一类人物,要成就“济苍生,安黎元”的大事业,只是这种宏愿在玄宗后期落空。但是诗人的作品仍然带有理想色彩和非同一般的气魄和力度。

 

第五章 中唐韩白诗风的差异与进士集团的思想分野

一、单选题

32.进士科与所谓“( )”有一定的联系。

A.浮薄放荡 B.绮丽艳绝 C.平淡自然 D.清新自然

33.《诗式》的作者是(

A.王昌龄 B.白居易 C.司空图 D.皎然

二、多选题

34.唐代进士考试一般需要经过( )三场。

A.杂文 B.经义 C.策目

D.明修 E.诗词

三、名词解释题

35.元白诗派

36.韩孟诗派

四、简答题

37.简述中唐诗坛突出地呈现了多元化的倾向的原因。

38.简析中唐诗歌中,比较共同性的风貌特征。

39.请简述中唐时期的诗派。

40.简述韩诗与传统诗美显出区别的根本原因。

41.简述韩愈的诗歌特点。

42.白居易等世俗才子型进士,其立身行事、思想作风,与韩愈等儒学政教型颇多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

43.请简述白居易的诗歌分类。

五、论述题

44.论述韩愈诗风的产生原因。

45.论述白诗的特点。

46.结合韩愈作品谈一谈,韩诗的美学特征。

————答案&解析————

32.答案:A

解析:进士科与所谓“浮薄放荡”有一定的联系;进士科虽然重文学,实又未尝排斥儒学与德行,就具体人而言,仅为或是文儒合一,或是各有侧重而已。

33.答案:D

解析:诗论家皎然已率先在理论上强调变化创新,《诗式》云:作者须知复、变之道,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惟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也。

34.答案:ABC

解析:唐代进士考试一般需要经过三场:杂文、经义、策目。

35.答案:是指韩孟诗派同时稍后中唐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的诗歌流派,他们重写实,尚通俗。他们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的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

36.答案:是中唐的一个诗歌创作流派,以韩愈为领袖,包括孟郊等人。他们主张“不平则鸣”,苦吟以抒愤,并互相切磋酬唱他们具有变态的审美趣味,“以丑为美”,以震荡光怪为美,以瘁索枯槁为美,以五彩斑斓为美。表现出重主观心理、尚奇险怪异的创作倾向。诗歌形成一种奇崛硬险的风格。他们在艺术上力求避熟就生,标新立异,力矫大历诗风的平弱纤巧。这种诗歌的新的追求与新的变化,积极推动了盛唐以后诗歌艺术境界的开拓。

37.答案:(1)这是安史之乱后,集中统一受到破坏,社会趋向纷纭复杂、思想文化更加五花八门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即诗论家所谓“盛世尚同,而衰世尚异”的现象。

(2)同时也是诗人们在盛唐高峰之后,自觉地从多方面寻找出路,追求创新的结果。

38.答案:(1)相对盛唐而言,诗歌往往以意取胜,而元气不及盛唐自然充沛。

(2)除韦应物等少数作家,其他一些诗人之作,一般都比较直致发露。

(3)贴近日常生活,贴近世俗。盛唐诗人潇洒浪漫,写边塞,写山水,写理想,写友情,怀古送别,歌咏种种有诗意的题材。中唐诗人要适度避开初盛唐写熟的试题,再加以他们生活的进一步世俗化,因而诗歌写日常生活、写社会上形形色色诸般事物更为普遍了。由于这种倾向的出现,盛唐诗歌的那种高雅气派大为削弱,气格亦有所下降。从意象上看,自然意象在诗歌中所占的比重明显减少,人事意象相应增加。

39.答案:(1)大历十才子:卢纶、吉中孚、韩、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李端。

(2)韩孟诗派:韩愈、孟郊、卢仝、贾岛、李贺、马异、刘叉、李翱。

(3)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

40.答案:矛盾冲突,躁郁斗进,精神总是处在履险犯难之中,是韩诗在意象、结构、语言、声韵等方面,与传统诗美显出区别的根本原因。

(1)韩诗的意象峥嵘奇特、壮伟瑰怪,意象之间往往突起突结、撑柱突兀。

(2)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杂感受,而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言之长短,气之高下”皆能得心应手,遂促成诗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

(3)韩诗的结构,一种是起落转换拗折矫变的。韩愈另有不少诗,顺起顺接。

(4)“情激则调变”,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舒缓泰贴、珠圆玉润的情况。从造语到音节韵律,往往打破传统,不循常度。

(5)韩诗“工于用韵”。韩愈押强韵处极多,身心为矛盾所困,而又烦躁地要在矛盾中奋力前进,就需要在相应的噪音中用强韵压住阵脚,故这种强韵也是深层的冲突在辞气中的反映。

41.答案:(1)“不平则鸣”是韩愈关于作家生平遭际与创作关系的一个著名命题。

(2)韩诗深层的另一突出之点,是“利欲斗进……勃然不释”,充满着亢进奋发、躁郁不平的情绪。

(3)中国诗歌传统崇尚宁静淡泊和温柔敦厚,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绪公然带进诗歌之中,是一种变奏。

42.答案:(1)不为儒教所囿,习儒而兼奉佛道。

(2)自我意识增强,传统的朝士对君主的依附性下降。

(3)开放浪漫,思想作风接近世俗潮流。

43.答案:白居易将他的诗歌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1)讽喻诗注意反映政治社会问题,向帝王和当权大臣进行讽谏;

(2)闲适诗表现暂离政务休闲在家时的悠闲恬适心情;

(3)感伤诗表现亲朋聚散、丧亡等使人悲悼之事;

(4)杂律诗即是律诗,它重视声律、讲究平仄、声调比古体诗更和谐动听;

(5)他自己最看重讽喻诗、闲适诗,认为这两类诗分别表现了“兼济之志”和“独善之义”

44.答案:韩诗的产生,有它的社会生活基础,也有诗人自身气质和心理的原因,韩诗的雄奇与儒学以及政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1)社会生活基础:

为国家效力,有很强的历史使命感。他作为强烈干预政治和历史使命感的文士,更加敏锐深刻地感受到,中唐充满了不和谐和矛盾,体现在诗歌中产生奇崛之风,这很自然。

(2)诗人自身气质和心理:

韩愈出生于儒学官僚家庭,家道中落,幼年失怙。力学而仕,振兴家道和振兴朝廷的愿望,交融在一起,急功近利。他自己说:“无时停簸扬”。这种自身气质导致的人生命运,最终必然促使内心的不平衡,而这种不平衡的内心,发而为诗文,就是不平之气、奇崛之风。

45.答案:(1)基于世俗才子型进士的思想作风,白居易抒情诗常常体现对身心内外矛盾的化解,有韩诗所缺乏的舂容暇豫之态。

白居易的生平和思想,以四十四岁贬谪江州司马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积极入世,以“兼济天下”为主导思想。后期:中年时由于受到政治挫折,思想趋于消极,奉行“独善其身”的处事原则。

白居易围绕一系列矛盾所写的大量诗歌,并不是情绪陷入郁结不能自拔,而是不断地通过调节,将矛盾

淡化或打开,让心灵得到宽解。

(2)白诗在情感表现上的另一个特征,是通达识体,省分知足。有一种不忮不求,逶运任化的态度。

①“一生耽酒客,五度弃官人”,白居易一生,多次以告长假的方式辞官。“事势排须去”,是顺应环境压力的推移,走向宽松自在之地。这种委运任化是一种化险为夷、化忧扰为闲适畅快。

白居易以委顺行之于仕途,集中体现在从吏隐到中隐过程。以通达自在,委运任化的方式生活,亦以此道治郡,心情放逸,诗境畅快。

另外,元白较之韩愈等人,生活作风要浪漫得多,也更接近于世俗。

(3)精神上,委顿任化,接近世俗,在诗歌语言、意象、声韵、结构等方面也就自然相应需要一种由艰难高古向平易浅俗的化解,进而形成平易浅俗的诗风。通达和易的个性,放逸的情趣,只能用顺适惬当的语言,流畅的音节,任其自然的结构来表现。

从诗人心地特征对创作的影响看,白居易的内心,一切尽可向人袒开。真实的、无所隐匿的情感,见之于诗,自然显得洞彻表里,让读者如同面对坦率平易的朋友。

从创作过程本身看,以委运任化的精神,行之于吟咏,会淡化求工见好的欲念,自适其适,言其所欲言,称心而出,信笔抒写,诗篇自会有随意真放之趣。

从语言的身份口气看,白居易从众随俗,与韩愈一向自命不凡、欲以儒学从政化俗不同。

(4)白诗善于叙述,曲尽情态,也由于他如常人之话家常,免掉了客套,而贴近于生活;当其话及身心内外矛盾时,即以常人世俗的情理对待,客观通达,平静从容,因而不烦躁、不萎靡,能井井有条,委婉详尽,以平易而最近乎人情的方式叙述出来。

46.答案:(1)韩诗的深层特征:

韩诗异于传统之处,首先是呈现出矛盾冲突之美。与汉魏以来的诗歌多表现的浑融优美的意境呈现明显的差异,而给人以富有刺激性的奇险之感。如《归彭城》。在诗歌开篇,历数汴州军乱、关中大旱、东都大水,直斥宰相失职。次写自己“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想要呈献方略而“无由以达”。后半叙出使京都“屡陪高车驰”,本是陈策的机会,但“见待颇异礼,未能去毛皮”,朝中官僚,仅以虚礼应酬,更无可与言。归来之后,“连日或不语”,“茫茫诣空陂”,所谓“不减穷途之哭”。通过诗人的悲愤及与环境的格格不入,写出他虽举进士,而仍不得其职的焦虑心情。儒家的血性、劲气、热情、执着,与周围的冷漠、混乱、虚伪,在尖锐冲突中衬出世相之险。

韩诗深层的另一突出之点,是“利欲斗进……勃然不释”,充满着亢进奋发、躁郁不平的情绪。具有一种踊跃躁动之美。他的诗歌在进取奋发的同时有一种“躁”的特征。这种“躁”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来源于人生和事业的矛盾。另一种是从更紧迫的功利欲望出发,表现其躁。韩愈把强烈的躁动情绪公然带进中国诗歌传统诗歌的宁静淡泊和温柔敦厚之中,是一种变奏。这种躁动在山水诗中也有体现,如《南山寺》连用带“或”字的诗句五十一个,铺张山形险峻。

(2)韩诗的深层特征对韩诗在意象、结构、语言、声韵等方面的影响。一些学者曾谓之:“非诗之诗、不美之美”。

意象特点:峥嵘奇特、壮伟瑰怪,意象之间往往突起突结、撑柱突兀。意象瑰奇,源于处在矛盾冲突、斗进躁郁中的心灵,艺术上需要有这样的对应物。如《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一诗,险峻的山岳景象,峥嵘的鬼物图画,以及隐晦不定的天气,正是和作者世路艰辛的感受和内心的矛盾冲突相对应;韩诗“狠重奇险”,一些恐怖意象也经常出现,如写毒蛇等;他的代表作《山石》也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

结构特点:韩愈要表达身心承受各种矛盾冲突的错综复杂感受,而本人又恰好是散文大师,“言之长短,气之高下”皆能得心应手,遂促成诗歌结构语言方面的散文化。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开头极写中秋夜景,中间借张署之口以大段笔墨叙述迁谪之苦,末段又以“我歌”作结,将上段排开。

语言特点:“情激则调变”,韩诗在语言上常有不能吐为舒缓泰贴、珠圆玉润的情况。从造语到音节韵律,往往打破传统,不循常度。一方面,由于传统诗歌那种传统句式,以及韵律的局限,导致韩愈在诗中常常不能顺畅、圆润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他又把与口语、心声更接近的散文句法与音节带进了诗中,从而弥补了这一局限,增加了诗格之奇。

声韵特点:“工于用韵”。如《此日足可惜》、《病中赠张十八》等诗,都工于用韵。而且他的诗韵越压越险,不给人停步换韵的地方,也是与韩愈“商论不能下气”(韩愈《答张籍书》)、心性褊躁有密切关系。


郑重声明:本站开通助学课程,为考生提供助学督学服务,减轻学习压力,不提供代刷课、代做作业。

上一篇:安徽自考09073唐诗研究(考前120题【下】)

下一篇:2022年10月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真题及答案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安徽自考365
返回顶部